双色注塑与单色注塑有什么区别?

注塑工艺的世界里,单色注塑与双色注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。它们为设计师和制造商提供了不同的工具,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两种注塑技术的魅力与差异。

单色注塑,顾名思义,是指在一次注塑过程中只使用一种颜色的塑料材料。这种技术简单而高效,适用于生产大量单一颜色或简单图案的产品。单色注塑的成本相对较低,生产效率高,因此在很多日常用品中都能见到其身影。

然而,单色注塑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。它无法实现产品表面的多色效果,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的创意空间。而双色注塑技术的出现,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。

双色注塑是一种先进的注塑工艺,它可以在一次注塑过程中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塑料材料。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在产品表面实现多色效果,还能通过颜色的巧妙搭配,增强产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。双色注塑适用于生产那些需要突出个性化和时尚感的产品,如汽车内饰、电子产品外壳等。

93f06ccdc4aed3b374c8e6be72b539c7.png


除了创意空间更大之外,双色注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品的实用性和耐用性。不同颜色的塑料材料可以分别针对产品的不同部分进行优化,以达到更好的性能表现。例如,一些产品可能需要硬质的塑料材料来提供结构支撑,而另一些部分则可能需要柔软的塑料材料来提高舒适度和触感。双色注塑可以完美实现这种需求,让产品在外观和性能上都达到理想状态。

当然,双色注塑技术相较于单色注塑而言,其成本和复杂度都要高一些。但这并不影响它在高端市场和个性化定制领域的广泛应用。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外观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,双色注塑技术的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增长。

总的来说,单色注塑和双色注塑各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。单色注塑适合生产大量单一颜色或简单图案的产品,具有成本低、效率高的特点;而双色注塑则更适合生产那些需要突出个性化和时尚感的产品,通过颜色的巧妙搭配和材料的优化组合,实现外观和性能的双重提升。


2025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成果发布会在十堰举行

9 月 21 日上午,2025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成果发布会在十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。本次交易会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主办,以 “智联新生态・绿动全球链” 为主题,于 9 月 19 日至 21 日在十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。


交易会秉持市场导向,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全产业链,通过产品展示、供应链对接、项目路演及新品发布等多项务实活动,搭建起集 “产、学、研、贸” 于一体的高效协同平台,强化产业交流与实质交易功能。此次交易会共吸引来自 11 个国家的 67 名国际采购商、76 家国内外商协会代表以及 174 家外地企业代表到场参会,参展企业达 312 家,总展览面积为 5 万平方米。

会上现场发布了 2025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的成果:本届交易会总交易额达 126.7 亿元,其中协议金额 111.27 亿元,意向合作金额 15.43 亿元;共有 32 个汽车产业类招商项目完成签约,16 项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落地。此外,交易会还举办了 17 场新品发布会和 5 场供应链对接会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会上发布了全国首个《商用车整备技术规范》团体标准。
发布会同期举行了颁奖仪式。经评选,赛力斯汽车(湖北)有限公司等 10 家企业获评 “成长型企业”,湖北大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明等 10 人获评 “领军人物”,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等 10 家企业获评 “领军企业”。同时,现场还向中奖的幸运观众颁发了总额 10 万元的购车抵扣券。
十堰市政府副市长朱云慧表示,本届交易会集中展示了行业前沿技术,推动了多项务实合作,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精准对接,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十堰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强化企业服务,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,与各方共同把握新能源时代的机遇。


2025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中观察

2025年上半年,电动化、智能化的“一浪高过一浪”,催生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更多新趋势。这些趋势不仅改变着行业发展格局,更在重塑产业链生态。

今年开年,DeepSeek造成的轰动,让AI再度炙手可热。被AI技术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渗透愈发深入,从局部应用迈向全域拓展,成为行业发展新的驱动力。AI大模型的应用还引发行业竞争焦点的重构。不同于一开始只局限于智能座舱或智能驾驶的局部AI,不少车企都开始打造AI基座,以底部支撑上层建筑,AI操作系统的可靠性同样影响着全域AI的可控性。AI驱动的研发也正在成为锂电池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之一。AI正在改变材料的研发范式,将大幅加速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速度。

目前,DeepSeek主要被应用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汽车业务板块,通过其开源、低成本和高效的模型优化技术,正在对汽车芯片、激光雷达、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产生深远影响,并推动智能驾驶、人机交互等细分场景加速进化,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并提升产品性能。

与此同时,汽车零部件企业跨界布局eVTOL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案例屡见不鲜,他们正与第二增长曲线不期而遇。在eVTOL领域,因为高比能固态电池软包锂电池的小批量生产更贴合eVTOL需求,新的布局和市场开拓有望加速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,为动力电池厂商打开一扇新的市场“出口”。据悉,孚能科技eVTOL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,完成设计验证与PV产品验证测试,已向低空经济领域头部客户送样;力神电池2024年交付1万支能量密度达325Wh/kg的软包聚合物eVTOL电芯,能够满足高安全性、1000次以上循环寿命、2吨级大吨位飞行器起降的需求。此外,宁德时代、中创新航、国轩高科、欣旺达、比克电池等传统锂电池厂商,以及上海洗霸、欣界能源、金羽新能等固态电池新入局者,纷纷针对eVTOL或低空飞行场景开发更高性能的电池产品。

相比新能源汽车,eVTOL对电池的能量密度、功率等要求更高,这促使企业加大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。固态电池在eVTOL领域的应用,不仅加速了自身的量产进程,还有望反哺新能源汽车领域,提升整体电池技术水平。

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吸引了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涉足。从仿生关节到精密减速器,从专用轴承到执行器等核心部件,企业们纷纷发挥自身优势布局核心部件。这一战略转型,既源于人形机器人广阔的市场前景,也得益于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精密制造、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深厚的产业根基。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,拥有诸多独特优势。首先,人形机器人与汽车零部件同属高端精密制造范畴,在材料、工艺、传动系统、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方面高度相似。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积累的精密加工、自动化控制等技术,能够顺利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制造领域。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机械设计、传感器应用及控制算法等方面也有较多积累,相关经验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。此外,零部件企业长期深耕汽车产业链,在高精度制造、规模化生产、成本控制等方面经验丰富,具备成熟的供应链体系。同时,智能驾驶等新技术的发展,让汽车成为“具身智能终端”,零部件企业通过软硬件结合将具身智能技术融入汽车行业,形成产业协同效应。

但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存在“虚火”现象。部分企业参与其中只是为了追逐热点,产品距离商业化落地还有较远距离。


0599-5202613